針灸治療蕁麻疹
2023-08-30 10:01:37
乳山市中醫院
0
蕁麻疹俗稱風疹塊。是由于皮膚、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,通常在2~24小時內消退,但反復發生新的皮疹。臨床上較為常見。
其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。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風團,驟然發生,迅速消退,瘙癢劇烈,愈后不留任何痕跡,有的病人還有發熱、腹痛等全身癥狀。有15%~20%的人一生中至少發過一次蕁麻疹。
此病在中醫學中屬于“風瘙癮疹”“風疹”的范疇。
▌ 病因病機
發病原因不外乎內外兩端,內因稟賦不足,外因風邪為患。由于衛表不固,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,客于肌膚,致使營衛不和;或因飲食不節,內有濕熱、食滯,外受風邪侵襲,使內不得疏泄,外不能透達,郁于肌膚而發。慢性蕁麻疹多由情志不遂,肝郁不舒,郁久化火,耗傷陰血,或因脾氣虛弱,濕熱蟲積,或因沖任失調,經血過多,或因久病耗氣傷血等,均可致營血不足、生風生燥、肌膚失養所致。
▌ 辨證分型
風熱犯表:風團色紅,灼熱劇癢,遇熱加重,伴發熱,咽喉腫痛;苔薄黃,脈浮數。
風寒束表:風團色白,遇風寒加重,得暖則減,伴惡寒;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。
腸胃實熱:風團色紅,成塊成片,伴脘腹疼痛、惡心嘔吐、便秘或泄瀉;苔黃膩,脈滑數。
血虛風燥:風疹反復發作,遷延日久,午后或夜間加劇,心煩少寐,口干,手足心熱;舌紅少苔,脈細數無力。
▌ 治療
[治則] 疏風清熱,養血潤燥。
[處方] 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膈俞、三陰交。
[加減] 風熱犯表加大椎、風門;風寒束表加風門、肺俞;血虛風燥加風門、脾俞、足三里;腸胃實熱加內關、支溝、足三里;喉頭腫癢、呼吸困難加天突、天容、列缺、照海;女性經期風疹伴月經不調加關元、肝俞、腎俞。
[操作] 每次選用3-5穴。毫針刺用瀉法,風寒束表者可在風門、大椎加用灸法。留針15-30分鐘,急性者每日針刺1-2次,慢性者可隔日針刺一次。急性者無療程可言,慢性者10-15次為一療程,蕁麻疹發作與月經有關者可在每次月經來潮前3~5天開始針刺治療。
▌ 其他療法
1.皮膚針
[取穴] 風池、曲池、血海、夾脊穴。
[操作] 毫針刺,中強手法叩刺,至皮膚充血或隱隱出血為度。每日或隔日一次。
2.三棱針
[取穴] 曲澤、委中、大椎、風門
[操作] 每次可選用一個四肢穴和一個軀干穴。曲澤或委中穴處用三棱針對準瘀血經脈快速點刺一厘米深左右,使暗紅色血液自然流出,待顏色轉淡紅后再加拔火罐,留罐10-15分鐘;大椎或風門穴用三棱針刺0.5-1厘米深,立即加拔火罐,留罐10-15分鐘。急性者每日一次,慢性者一周一次。
3.拔罐
[取穴] 神闕
[操作] 用大號玻璃罐拔之,先留罐5分鐘,起罐后再拔5分鐘,如此反復拔3次;也可以用閃罐法反復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。每日一次,3次為一個療程。
4.耳針
[取穴] 肺、胃、腸、肝、腎、腎上腺、神門、風溪。
[操作] 以毫針淺刺,中強刺激;也可在耳前靜脈放血數滴;每日一次。或用埋針法、壓丸法,2-3日一次。
5.火針
[取穴]以局部風疹塊為主。配穴:大椎、肺俞、腎俞、曲池、足三里、血海
[操作] 針刺時,用燒紅的針具,迅速刺入選定的穴位內,即迅速出針。關于針刺深度,《針灸大成·火針》中說:刺針“切忌太深,恐傷經絡,太淺不能去病,惟消息取中耳。”火針針刺的深度要根據病情、體質、年齡和針刺部位的肌肉厚薄、血管深淺而定。